松山湖路演结束,200人加我微信

By | 2021/12/30

松山湖路演结束,200人加我微信

松山湖路演结束,200人加我微信

松山湖路演结束,200人加我微信

余威。

松山湖路演结束,200人加我微信

邓文俊。

“香港青年大湾区创业”从一句号召落地成为现实。

青年群体则被赋予厚望。在先后落地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的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香港特区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主席李家超此前向南都记者表示,希望香港青年可以抓住机遇,拥抱国家,发现世界。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多名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或创业的香港青年,包括曾经的“码农”和现在的“茶农”。过去几年间,他们出于责任或探索精神离开了脚下方向确定的道路,逐渐以灵活的转型在粤港两地闯出一片天地,站稳脚跟之后,如今正计划以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链接全国。

1 来自香港的“茶农”

在“大湾区第一峰”上,香港青年余威循着节气种茶。

从广东肇庆怀集县城出发,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从失修的石板路到蜿蜒的盘山泥泞小道穿行而过,才能抵达位于新岗林场的天井坑。这里群山环绕,绿意盎然,余威的其中一处茶园就隐藏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地上。

对于祖籍潮汕、在香港长大、曾留学加拿大的余威来说,到广东的山区种茶,并非一条常规道路。时间拨回2014年,余威手握ICAC(香港廉政公署)的offer,“ICAC待遇好又稳定,我当时考的动机就是要保障自己在香港的生活标准”。而内地,则介乎陌生与熟悉之间——每年回一趟汕头探亲,在暨南大学度过的大学时光,构成了他对大湾区的主要认识。

然而就在这时,在肇庆怀集县投资茶园的父亲叔伯们找他谈话,希望他能接手茶叶产业。这是一份自1993年开始的投资,绵延至20年后为后辈提供了另一种充满挑战的可能。“在香港创业是要艰难不少的,回到内地工作,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好事。”余威认为,那时的自己没有家庭的负担,只要还有口饭吃,他就一定能坚持。

同样毅然放弃普遍意义上的优越工作的还有香港青年邓文俊。2018年,在一家IT公司任高管的他提交了辞呈,随即在香港创办一家增强现实(AR)技术公司,公司在半年内迅速盈利100万。

“那个时候大湾区的名声还没有现在这么响亮,但我很想去闯一下,这算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奇怪的抉择。”在香港荔枝角的办公室里,邓文俊对南都记者笑着说,因为在电视和朋友口中听到过“大湾区青年创业”这样的字眼,他就在搜索引擎敲下了这个新词汇,而东莞松山湖的搜索结果,第一个弹了出来。

“我了解事情的态度就是要亲身去体验,所以就开始了一段旅程。”

2 松山湖落地生根

他还记得迈出高铁站时的忐忑。在虎门站环顾四方,目之所及,找不到比站台更高的建筑物了。“很多朋友跟我说,东莞这个城市都是工厂,你不应该在那里做科技,其实是根本不需要到那里考察的。”眼前的景象就印证着这种说法。好在松山湖终于让他眼前一亮,“就跟香港的科学园一样现代化,绿化环境甚至更好,环境好舒适”。

邓文俊看到,他理想中的模范企业华为的办公室也在松山湖。“(华为)相当于我创业的精神支柱。”选择第一落点终归要考量现实因素,邓文俊向南都记者列举他所看重的六个方面:成本、交通、居住、人才、竞争的饱和程度,以及当地的政策扶持。他认为,觉得广州、深圳和东莞都比较适合创科,而综合成本和风险来看,东莞会低一点。

算下来,相比香港,在东莞招聘程序员的人力成本近乎折半;120平方米的办公室,在香港要交3万元租金,在东莞则不到1万元。也就是说,同样的投入,他在东莞创业的收益可以高5到6倍。因此,选择在东莞研发,在香港销售,自然有利于最大化竞争优势。此外,松山湖的科创环境很理想,能找到海外和本土专才,里面还有大专院校。当地人才在日后构成了他公司员工的主要来源。

邓文俊的公司入驻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大湾区整体的优惠政策我觉得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挺优厚的。”具体来看,包括十到二十万的现金落地补贴,三年为期、大约能覆盖七成费用的办公室租用补贴,还有居住补贴、高学历人才的奖金、用人方面的社保补贴,专利申请相关的便利,除此之外还有零散的交通津贴和税收优惠,一时难以数清的各种减免。“这些政策都是面向港澳的专才的,我感觉松山湖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决心,这也是我选择这里起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一开始在东莞认识的朋友不超过五个。”邓文俊坦陈,自己依靠松山湖当地政府的宣传和推广展览活动起步。“比如一场500名观众的路演,结束之后竟然有200人加我微信,光是接受申请打招呼就按了两三个小时。其中有些人对我的经历感兴趣,有些人对我们公司的产品感兴趣,认为有合作空间,还有的人是觉得他们的产品对我们公司会有帮助,想来推介。这些新朋友是来自各方面不同的人的混合,每一个朋友有时候会介绍他们的朋友来认识,200人就变成400人。”就这样,他从零积累起当地的人脉,“对于我来说,用心去做好路演,就会认识不同朋友,事情没有那么复杂”。

南都此前报道,“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便利港澳青年到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的方针。香港特区政府于今年1月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已有数百名申请者成功入职。

2020年,时任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赞成特区政府推出此类积极政策,但港府提供资金支持只是一方面推力,最终还需要整个社会合力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大湾区就业是提供给香港年轻人更广阔天地的窗口,年轻人应好好把握机遇。”

3 受惠“一小时经济圈”

在2021年底回望,邓文俊说,如果当初没去大湾区开设研发部门,只待在香港,很大几率他的公司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们的业务与零售业及展览活动唇齿相依。有些香港客户在遭遇现金流危机后推迟了付款,这种危机原本可能沿着链条传导。“内地和香港的组合,令我能在人力成本不构成沉重负担的基础上继续去做开发,而且接触到内地客户,让公司在香港的社会动荡和疫情造成的停顿之中能够生还,能继续拓展。”

他说,过去一年,办公室又新增了员工,项目金额越来越大,香港和内地的员工在远程沟通协作上不断精进。“明年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深圳南山再开一家公司,然后再由深圳连接全中国。”

如今,余威安家在佛山,需要往返肇庆的茶店、茶园和茶厂,他认为自己是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的受惠者,从佛山禅城到肇庆怀集,自驾只需要两小时的车程。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可以开车去不同的城市走走,和朋友相约去玩。

余威对南都记者说,近年来他常被问到给香港年轻人的寄语,特别想指出一个误区,即在内地创业或工作之初,很可能支撑不了香港的生活消费水平。因此,“一定要自己亲身去感受”,针对想要了解的产业多看一看,究竟内地做到了什么程度,再对比原来的认知,才能踏实地迈出这一步。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林耀华

摄影:南都记者 林耀华 杨杰发自香港

发表回复